解讀“智慧教育”,山東將這樣推進實施...
智慧教育的基本概念
顧名思義,智慧教育就是智慧的教、智慧的學、培養智慧的人的教育。這里所說的智慧教育主要是指信息技術支持背景下的智慧教育,是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學習環境,讓教師能夠施展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使其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為大能,從而培養具有良好的價值取向、較強的行動能力、較好的思維品質、較深的創造潛能的人才。從一定意義上講,大規模因材施教是智慧教育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
(二)
為什么要發展智慧教育
為什么要把發展智慧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2.0的創新行動呢?這主要是從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角度來講的。我們知道,傳統的班級制教育模式是近300年之間的事情,是適應工業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是適應大規模制造或者流水線生產需要而產生的。當前社會已經步入信息時代,工業4.0、智能制造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標簽。如果我們一件襯衫、一雙鞋子都能夠實現定制化,那么作為人類的活動之一,以培養人才為目標的教育,為什么還是一切、齊步走?走進學校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走出校門的卻是一個個標準的罐頭瓶呢?毫無疑問,大規模的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切”的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發展的目標之一。我們不僅要促進教育公平,更需要提供高質量的教育,這才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基本要義之所在。
受到各類教育資源的限制,比如有限的師資力量,比如下有限的校舍,使得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實施大規模因材施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好在我們有ICT技術,有大、智、物、云、移這些信息技術的加持。通過技術賦能教育,讓我們能夠飛得更高、走的更遠,變不可能為可能。經過近年來不懈的努力探索,不斷地更新迭代、反復驗證,截至目前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的說,基于信息技術和移動學習終端的智慧課堂,已經使得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并且具備了普及推廣的基礎條件。
(三)
智慧教育的地位
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處于地位。在教育信息化1.0階段,主要是完成了“三通兩平臺”建設,也就是鋪路架橋的問題,這其中包括數字校園建設建設,各種教學、管理軟件應用,各種教育數據的沉淀和積累,教育信息化也確實對教學和管理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大家應該注意到,1.0階段的教育信息化很少觸及課堂和教研等教育一線工作。換言之,我們的教育信息化1.0始終圍繞在課堂外圍打轉轉,始終沒有進入教育的主戰場,還沒有對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深刻影響。當前進行的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的轉段升級,說明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創新發展的深水區。在這個階段,我們要主動擁抱課堂教學,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研、測、評、管的各個環節,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重組教育資源、重塑教學流程、重構課堂生態、重建教學評價,讓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革命性影響。一句話,如果不能進入課堂教學主戰場,不能開展智慧課堂應用,不能破解教育教學難題,教育信息化2.0始終將是空洞而乏力的。
(四)
發展智慧教育的內在邏輯
我們認為,發展智慧教育應當遵循以下邏輯:發展智慧教育進程中,智慧校園建設是關鍵;智慧校園在建設中,智慧課堂是核心和切入點。如果說在1.0階段,“三通兩平臺”建設可以采取區域化推進模式,那么2.0階段的智慧教育則以學校為基本建設單元,強調個性化發展。我們始終認為,學校是一個教育資源相對集中而執行力又相對較強的單位,是適合智慧教育落地的基本單元。區域化推進范圍太大,智慧教育不能搞一切、齊步走;與學校相比班級規模又太小,難以調動必要的資源,也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因此將學校作為智慧教育的實施主體無疑是恰當的。在智慧校園交涉過程中,智慧課堂則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學校的一切資源都圍繞課堂教學配置,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課堂教學展開。因此,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就做好智慧課堂的建設和應用,這是智慧校園建設前提和條件。如果智慧校園建設中缺少了智慧課堂環節,就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智慧校園。
(五)
實施智慧教育的基本路徑
1.要強調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特別是人 工 智 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是智慧教育實施的關鍵。在技術應用層面,我省的初步打算是,首先聚焦作業和考試兩個教育痛點,充分利用人 工 智 能和大數據技術,開發成熟可靠的自適應學習系統,標配全省教師和學生。就像教師的教學參考書和學生的教輔資料一樣,使之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好助手。為什么要在這個點上切入呢?主要考慮兩點:一是大限度減輕師生的作業負擔,體現出教育技術的優勢;二是要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撐,創設個性化教學環境。秉持在人 工 智 能 應用上的審慎態度,我們在完成自適應學習系統建設和應用基礎上,再逐步向教、學、研、評、管等其他教育教學環節延伸拓展。
2.精心打造兩個《指南》。這兩個指南分別是《智慧課堂應用指南》和《智慧校園建設指南》。在智慧校園建設和智慧課堂應用過程中,我們既要突出個性,也要強調共性,實現共性和個性的矛盾統一。既不能過分強調個性,導致學校在智慧校園建設中走彎路,也不能統得過死,困住學校的手腳,還要給學校留足發展空間。《智慧課堂應用指南》委托“山東省智慧課堂應用實踐共同體”(教育部命名的6個智慧課堂應用實踐共同體之一)負責起草制訂,目前工作已接近尾聲,將在10月12日青島舉行的“2019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正式發布。《智慧校園建設指南》起草和制訂工作也已經啟動,預計將在2020年上半年正式發布,用以指導全省智慧校園建設。
3.示范,推動。以青島市創建智慧教育示范區,2020年全省將傾力打造10個智慧教育示范區,130所智慧教育示范校(中小學校100所、中職學校20所、高等學校10所)。通過典型引路和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全省智慧校園建設。2022年,全省智慧校園覆蓋率將達到80%,惠及10000所以上的學校,構建起支持個性化教學的智慧教育環境。
(六)
關于智慧課堂移動學習終端問題
前段時間發生的“蒙陰智慧課堂事件”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其核心問題在于移動學習終端由誰購買。在這里我們對這個問題作一個解釋:首先,移動學習終端是學校開展智慧課堂教學而要求學生統一使用的學習工具,不能簡單的等同于普通的學生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當允許學生帶入課堂。其次,與智慧課堂關的教學平臺和數字資源一般應當由學校提供,但作為個人學習工具的移動學習終端,就應該像本子、鉛筆一樣,應當由學生和家長出資購買。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也可以采取經費共擔模式或政府補貼方式,減輕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同時要有完備的工作預案,確保讓沒有購買移動學習終端的學生也可以正常上課。后,學校在組織智慧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要求,加強對移動學習終端的科學管控,確保學生用眼健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個新命題,我們將不斷探索實踐,力爭趟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我們也特別希望媒體界的同行們與我們一道,關注智慧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建設,并給予足夠包容和支持,攜手推進智慧教育行動,為山東教育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下一條:智能走班排課系統,讓選課不再是負擔 | 上一條:這個課堂不一樣——HappyClass智慧課堂系統 |